保险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2024-11-30 00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险业最新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32.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4%。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来自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和研究机构的业内人士,围绕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养老金融、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筑牢经济安全网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76.4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从金融结构看,保险业资产仅占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的约7%,而国际平均水平在20%左右。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认为,提高经济韧性、增强市场活力、对冲周期影响,离不开强大的现代保险业。加快发展保险业,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稳居全球前列。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农业保险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为例,2023年农业保险为6490万户次农户提供2.1万亿元风险保障,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16个省份。与此同时,中国人保建立了“三农”营销服务部6500多个,“三农”保险服务站2.8万余个,“三农”保险服务点13.6万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迅速发展,其中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保险保障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2021年10月,由中国人保牵头的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成立,旨在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险风险解决方案。针对集成电路领域财产安全等传统风险保障需求,共保体开发出“财产一切险(半导体专用)”“安装工程一切险(半导体专用)”等6款集成电路企业专属保险产品。针对集成电路企业国产材料、芯片研发及应用等新型风险领域,设计了“国产供应材料责任保险”“集成电路流片费用损失保险”等保险产品。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成员单位数量由成立初期的18家增加至21家,共计为24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保险保障金额约1.34万亿元。

保险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农业、科技等高风险领域提供了日益丰富的保险保障,另一方面增强了保险资金的实力、拓展了险资的投资渠道。从资金供需看,保险资金久期长,具有跨周期属性。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产”)副总裁于泳表示,国寿资产针对不同科技企业所处阶段、特性和需求,综合运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产品积极投资科技自立自强和战略性新兴领域,落地一批精品项目,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国寿资产合并管理资产规模超5.6万亿元,受托系统内账户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模1.66万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2034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规模879亿元,支持绿色投资规模3948亿元。

从长远来看,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动保险业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引导保险机构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丰富产品供给,完善保障服务,推动供需更加适配。

织密社会保障网

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强社会保障的均衡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近年来,在实施健康中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过程中,公众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要求不断提高,多元化的保险保障需求正在加快释放。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居民储蓄率较高,发展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表示,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同于储蓄、理财、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养老金融应该具备长期积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这些重要特征和功能。发展养老金融应该把握好功能定位,在顶层设计、激励政策以及产品服务的提供等各个方面,切实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广大社会民众通过科学规划,为老年生活提供稳定、可期的现金流和健康医疗等必要的风险保障。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和推开,已有超过6000万人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推出超过80款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涵盖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等多个品种。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赵永刚表示,保险业已先后开发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政策性产品,并结合传统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等强养老属性的险种,持续服务居民养老资金积累。相较于银行理财、基金、储蓄等其他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在长寿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利用基于生命表的精算技术,能够为不同群体、不同人生阶段的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资金规划,可兼具终身领取、保证领取、灵活领取等多种形态设计,还可提供抵御生老病死残等多种人身风险的综合养老保障计划,专业价值不可替代。

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动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提高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撑起灾害防护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类灾害易发多发。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到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安全事故,保险业通过分散风险、及时理赔、推动预防,能够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提高全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

从全球平均水平看,在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保险业在完善国家应急保障体系方面,有潜力、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庄乾志表示,加强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设计,强化防灾减灾机制建设。要借鉴国外巨灾风险管理经验,顶层设计风险管理机制,对低频高损特征的巨灾风险和重大风险提供全方位的再保险分散,更好发挥再保险在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巨灾科技功能,提升巨灾保险、应急管理精细化水平。再保险要加快推进巨灾模型开发,要利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巨灾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让巨灾风险“看得清、算得明、管得住”,助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京津冀等地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保险业早赔快赔、应赔尽赔,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024年初,全国首单全灾种的综合巨灾保险在河北正式落地。6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金融监管总局6月18日印发通知,要求保险业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压实责任、加强统筹,扎实做好防汛抗旱灾害应对和保险理赔服务各项工作。截至6月23日12时,相关地区保险机构累计接报案1.84万件,报损金额6.19亿元,涉及车险、企财险、农险、意外险、农房保险等险种。各相关保险机构已向受灾现场累计投入人力近万人次,派出查勘救援车辆超5000辆次,目前已赔付和预赔付金额达1.05亿元。

中国人保副董事长、总裁赵鹏表示,中国人保高度重视夯实风险减量服务的数字底座,把用科技降低经济社会的总体风险水平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率先倡导创新并积极践行“保险+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以新技术赋能风险减量管理,从传统的“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快速响应、“灾后”精准理赔。今年以来,虽然南方部分省份出现了较为极端天气事件,但由于风险减量服务工作的扎实开展,防灾减损效果初步显现。

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指导保险机构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做好事前防灾、事中减灾、事后救灾。我国保险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看,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以改革增活力、以发展解难题,推动保险业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