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互金杨农:发展产业数字金融,金融精准滴灌产业链中小微

   2024-12-21 00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政策文件中被重点提及。刚刚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同时亦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数智化全新形势下,推动产业与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更加紧密地融合,解决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对金融服务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数字金融”这一概念和需求也应运而生。

如何准确认识与定位产业数字金融?打造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应该注意什么?在产业链体系中,中小微企业如何才能做到不依托大企业的商业信用、直接凭借自身商业信用实现融资?就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即“中互金”)副秘书长杨农。

产业数字金融包含产业、金融、数字三个市场,三个认识误区应避免踏入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2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将“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打造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作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任务。什么是“产业数字金融”?应该如何准确把握它?

杨农:在我看来,产业数字金融是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数据为生产要素、数据信用为核心特征的一种新型金融形态。

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数字乡村等各类产业数字化方案的实施所产生的融资需求,均可以与产业数字金融深度融合,促进金融系统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打通,共同提升各产业数字化水平,并孕育出产业链金融、物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农村数字金融、科创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为更广泛的生产经营者提供更智慧的金融服务、更精准的产品定价、更可负担的融资成本。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在产业数字金融方面发力,尤其在汽车产业领域表现比较明确。除了金融机构外,产业数字金融的参与主体还有哪些?

杨农:产业数字金融具有“蓝海效应”,其他像网络平台、科技公司、实体企业等在内的各类从业机构都正在加快资源布局,围绕产业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科技应用和业务模式创新,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活跃态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资金融通做好了,产业自然就做出来了。你是如何看待的?

杨农:这点其实就属于当前市场上对产业数字金融定位存在的误区,即不重产业。

一些市场机构只专注于利用金融工具和技术手段实现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资源配置,不注重产业链自身优化和整体发展。但我们应关注到,很多世界500强企业不做金融只做产业,仍然可以做得很好。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应深耕细作于特定的产业,注重产业为本,不能舍本逐末。

另外,误用金融或盲从技术,也会对产业数字金融的定位产生误区。

对于前者,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看银行,银行看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不配合”成为产业金融发展面临痛点堵点的尴尬写照。部分金融机构只认核心企业,而有些核心企业一方面占用上下游企业账款,另一方面通过关联机构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赚取利息,没有使金融精准滴灌到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各方在产业链条上更注重“分蛋糕”而非“把蛋糕做大”。

而对于后者,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隐私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和边界不断发生变化,确实给企业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和方向造成了一定困难。一些企业不顾自身业务经营和技术能力实际,跟风炒作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技术,过高估计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效益,不仅没有促进产业发展,反而造成数据泄露等风险,危害金融安全和行业声誉。

就实质而言,产业数字金融包含了产业、金融、数字这三个市场。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应避免踏入上面我们说到的三个误区,紧紧围绕各地区产业需求和传统产业金融服务短板,把握好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定位,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掘有效需求,在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的培育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把金融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到产业链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宜考虑“做减法”思路

新京报贝壳财经:围绕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打造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有哪些业务模式?

杨农:目前来看,我国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主要存在五大业务模式。

一是由政府部门、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行业内公共数据、交易数据、金融数据资源的融合应用。

二是由核心企业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对上下游企业数据资源的掌控能力。

三是由商业银行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利用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与风控优势,实现业务导流和批量获客。

四是由第三方供应链平台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平台对商业信息、资金渠道等资源的整合能力。

五是由电商平台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平台交易生态的完整性与协同性。

关注业务模式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各类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比如,各地和社会各方纷纷建设区域性的产业金融平台,但平台大多局限在本地或本企业上下游之间使用,重复建设问题凸显,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大大小小的平台呈碎片式发展,业务系统相互割裂,容易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基于信用信息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服务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导致中小微企业过分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和信用传递,加大了核心企业自身风险向金融等行业传导的风险;个别平台为抢占客户,竞相降低风控标准,陷入“竞次”(racetothebottom)困境。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数量快速增长、但同时服务又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应从哪些角度着手解决?

杨农:我的建议是,做好减法。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同一产业链上不同平台的数据整合。产业数字金融平台要注重提高产业链管理水平,优化整个产业链绩效,应建立筛选淘汰机制,实现生产决策、采购决策和融资决策的最优解,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思维和方法,推动设计、采购、制造、运营、物流、销售、消费信息交互等流程再造,加快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升级,提升企业内部信息、物料、资金、产品等流转配置效率,推动经营成本降低,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另一方面,要探索建设综合化、统一性的产业数字金融平台,打破信息孤岛,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有关要求,加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合作,逐步整合政府平台中的工商、司法、税务、电力等公共数据,核心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仓储物流企业等平台掌握的产业数据,基于上下游产业链的贸易金融平台类的交易数据,商业银行、保理公司等平台掌握的信贷、支付类金融数据,在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与敏感数据前提下,探索运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资源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

企业底层资产多层级流转的信息穿透难题,将有望被破解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展望视角出发,你认为未来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将会呈现何种趋势?

杨农:当前,产业数字金融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的“中心化模式”。展望未来,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新模式下,中小微企业将不依托大企业的商业信用,直接凭借自身商业信用实现融资。而这一模式的实现,还有赖于我国企业商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新京报贝壳财经: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中小微数字化能力的搭建与沉淀,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及它背后的逻辑?

杨农:我认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可有效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数据形成的商业信用,对中小微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盈利前景进行精准判断,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缺抵押、缺担保等授信融资难题。

比如,利用数据处理和智能审计等技术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化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利用供应链大数据分析,确保借贷资金基于真实交易等。

随着“万物互联”的实现和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上下游交易方、金融机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等构筑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将完全打通,交易将更加透明,资金流动清晰可见,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大幅提升,使得中小微企业可随时获得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进一步地,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企业资产的数字化以及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可有效解决企业融资中的单体成本高、无信用记录、信息不对称、期限错配等问题,破解企业底层资产多层级流转的信息穿透难题,帮助中小微企业无需再依赖核心企业信用,独立开展融资活动,获得与大企业平等的信息话语权和融资能力。金融机构亦可以不依赖核心企业,直接获取中小微企业融资所需的底层资产信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