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出海扩围 如何展示“中国功夫”?

   2024-12-25 00

在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等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中将担当重任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应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也从来不乏风浪,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壁垒依然存在。

那么,现阶段驱动企业出海的主要动力有哪些,与之前相比是否发生变化?欧美等国家陆续出台贸易保护、制造本土化的政策将对中国企业出海有何挑战?企业如何应对?

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邀请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秘书长张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进行深入探讨。

刘译阳:

光伏出海迎来新高峰国际分工将是大势所趋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以来各环节产能过剩下的全产业链降价给不少企业带来了挑战,近期部分组件招投标已出现低于1元/瓦的报价。你认为低价竞争是否会不利于行业发展,这会降低中国光伏产品竞争力吗?

刘译阳:换一个角度,降价才更有利于体现新能源竞争力,利好长期能源替代。光伏加速降本,对传统能源的替代速度才可能更快。对于竞争本身,我认为无需过于担忧,供给端开始出清,需求端则是不断增长的,随着未来电力价格下降,海量的新需求会不断涌现。

就中国而言,如果我们希望保持住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电力系统改革的步法还需要加快。电力体制不能及时改革在我看来是这个行业未来面临的最大风险。全球的电力体制此前都是建立在传统能源以销定供的特点上的,是单向度的,而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未来的电力系统将是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发电方同时也是用电方,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虚拟电厂也将在其中诞生,这与传统的电力系统决策、调度、消纳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

当前西方国家也正在积极锻长板补短板,他们的长板就是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电力消纳交易机制。未来将是能源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需要尽快开放电力市场以保持不掉队。

新京报贝壳财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在你看来,贸易壁垒会如何影响到中国企业出海,企业应如何应对?

刘译阳:如果将人类历史拉得更长些,全球化的分工协作以及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概念是不由人的意志转移,是长期有效的。国际分工是符合比较优势的实践,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各类因素干扰,但从更长的周期来看依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对于出海设厂以及进行全球贸易的企业,我想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安全形势,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预案。《孙子兵法》有言“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企业决策时一定要了解清楚目的国与中国及周边大国的国家关系,了解清楚目的国的法律体系以及劳工问题、宗教文化,这些是必须要细致落实的工作。

张森:

企业出海动力更为多样新兴市场成潜在目的国

新京报贝壳财经:现阶段驱动企业出海的主要动力有哪些,与之前相比是否发生变化?企业偏好的出海目的地是否有所不同?

张森:与之前相比,企业出海的动力发生了变化。过去,企业出海的主要动力是寻找低成本制造机会和扩大销售渠道。而现在,企业出海的动力更加多元化,包括获取市场、技术、品牌形象和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

尽管目前全球产能超过九成出自中国,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但市场却高度依赖中国以外的地区。以光伏组件为例,除本土以外的整个亚洲光伏市场也仅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需求量庞大的欧洲和美洲市场近年来不断对中国光伏产品和光伏企业加压设限,所以寻求新的出海道路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继续保持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在出海目的地方面,过去中国企业偏好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出海目的地,但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现在中国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总之,企业出海的动力和偏好目的地都发生了变化,需要企业在出海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出海策略。

新京报贝壳财经:中国的光伏产业链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具成本优势的产业链,在你看来,企业出海建厂是否会造成成本上升等问题,应如何平衡经济账?

张森:中国的光伏产业链无疑在成本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然而,企业在出海建厂的过程中,确实会面临一些成本上升的问题。

要平衡经济账,企业首先应做好前期调研。在出海建厂过程中,企业可以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也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精细的管理,以平衡经济账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政策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和运营模式。此外,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光伏产品和技术,以应对设备老化带来的产能和产品力不足问题,可以让企业保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秦海岩:

中国风电企业具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我国风电企业出口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何特点?

秦海岩:与家电等产品的出口不同,整机商“出海”并非止于“卖风机”,更关键的是完成风电项目建设,这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熟悉各国的政策法规环境,还需要参与融资、认证、物流、施工安装等其他诸多环节,因而存在很高的准入门槛,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配套体系作为支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国外的风电项目单体规模较小,进一步增加了国内整机商布局海外市场的难度。

因此,前期我国风电整机商“走出去”处于探索阶段,以开发企业与整机商“抱团出海”的形式为主,依靠国内产业链协作打造高质量项目标杆,以点带面,在展示中国风电技术和实力的同时,以良好的收益和设备运行表现,赢得国外投资者对中国风电企业的认可。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目前中国风电企业面临的出海形势是否发生了变化,会有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秦海岩:当前,中国已是风电大国,有义务,也有能力帮助其他国家大力发展风电。一是我国风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跑位置,不仅在大容量机组上持续推陈出新,长叶片、高塔架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二是经过多年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国形成了丰富的风电机组产品谱系,能够满足全球各种环境气候区域的开发需求。三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且中国在风电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因此,从技术、产品、产能、经验等角度来看,中国风电企业具备了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当然,中国风电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当前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各种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等形式的贸易限制措施,不利于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自由流动。此外,相比国内目前较为重视的风电项目前期低成本静态投资,欧美市场更关注项目长期盈利性。除风电产品与技术要求外,欧美风电市场业务对商务、法律、金融等方面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对此,中国整机企业需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意识,加强合规合法和属地化经营,建立国际化的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