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变迁路:越科技越智慧 金融从“业务”变“服务”

   2024-12-28 00

“20年前,银行网点总是排大队,几乎所有业务都要在柜台办理,且大部分业务都是人工记账。当时考核重点也是电子渠道替代率。”一位国有银行“老人”回忆,20年前,国有银行完成数据大集合,电子支付刚刚起步,科技金融开始萌芽;而现在,银行99%的业务都可以在线上完成,金融从业务变成服务,越来越智慧。

从2003年到2023年,是中国金融业数字化快速进阶的20年:从科技框架的初步搭建,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在金融领域落地生根,科技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数字经济时代,金融若想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化产业发展,就需要真正深入数字化产业当中,并不断推进自身数字化进程,来适应产业发展。这也正是今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入】

每年投入上千亿元数字化进程不停歇

“20年前,别人通过银行跨地区转账,我在银行门口等了4个小时才等到确认收款的消息。”作为银行卡研究资深人士,董铮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如今,各家银行一定金额内的跨行、跨区域的实时转账早已不在话下。

在2003年完成数据大集中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数字化进程像按下了“快进键”,在庞大的研发投入之下,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技术不断落地应用于银行业务当中,在大模型、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研发机构中,亦随处可见金融机构及其科技子公司的身影。

根据wind数据,近年来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每年合计均超过千亿元;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不断加大信息科技领域投入。其中,智能客服、智能风控、反欺诈等领域成了银行金融科技发力的重要场景。

工商银行在今年三季报中披露,该行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业务模式和管理流程变革。中国银行亦指出,该行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建设统一、规范、共享的企业级RPA平台输出智能数字生产力等。

有银行业内人士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当前银行业线上渠道对线下人工的替代十分明显,大部分银行业务均可在网上完成,大部分业务也仅需在智能机器上完成。因此,不少银行科技人才占比已超60%。

同样,券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促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当前证券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

“大部分券商IT投入费用中有40%-60%集中在财富管理领域。”中航证券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师蒙指出,财富管理业务主要面向个人端,这需要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提高自身的服务和投研能力。

2020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出台行业标准,促进金融科技应用融合。最新的《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77家证券公司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公司发展战略,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逐步由零售经纪业务扩展到机构业务、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自营投资、中后台等多个领域。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在经历了以交易无纸化为重点的电子化阶段、以业务信息化为重点的互联网证券阶段、以金融科技赋能为重点的证券业数字化转型阶段,证券业正在探索新的数字化转型生态,而日前火热的大模型与AIGC(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技术将助推这一波浪潮。

“最近大模型技术进化太快了,应接不暇,证券行业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也在迅速迭代。”某头部券商金融科技部的相关从业人员表示。

国泰君安信息技术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亦表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从短期来看,将成为金融领域重要的辅助工具;从长期来看,将对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和客户交互模式等产生深远影响。

【服务】

金融服务起范儿有科技更智慧

“科技对金融体验感的提升,是这几年金融机构最大的变化。”一位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表示,基于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服务7×24小时在线可办理,AI客服、语音对话可以直接帮助客户在线解决问题。

实际上,金融机构服务明显提升与转变,源自于2003年之后互联网思维的加速渗透。曾经被认为是最“老派”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大发展的浪潮中“大象起舞”,逐步成为科技浪尖上的弄潮儿,“科技范儿”、智慧化成为金融服务在新时期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我国要打造科技强国,要发展数字经济,银行对客户的服务就势必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通过渠道创新、产品服务创新让金融更有效地服务到数字化领域中。

“客户都在网上购物,银行的支付、信贷就需要嵌入其中;企业已经完成数字化,银行若无法渗透到相关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中,也就无法对其进行服务。”刘晓春指出,从过去数年的经验来看,银行的数字化进程往往快于其他行业。而在这样的进程中,银行的金融服务已经从网点高柜主动融入产业生态,因此,银行在越来越开放的同时,服务向后端发展,客户在完成具体经济活动中并不一定会感觉到银行的服务。

近年来,开放银行正迅速成为我国银行业的标准,支撑和推动银行创新时代。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开放银行作为智慧银行的核心驱动力,将银行业务变为服务,无处不在。

券业科技发展也正在加速。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落地应用给行业数字化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近1年来,大模型、AIGC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已成为券商探索的重点领域。

“AIGC技术的落地应用对中小型券商而言意义更大。”师蒙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AI等金融科技可以快速高效地输出内容,这弥补了中小型券商人手不足的问题。

师蒙介绍,在AIGC技术推出之际,证券行业就迅速拥抱并衍生出一些典型应用。如中航证券在原先研报等内容生成基础上,通过AI视频模式实现“文字一键转视频”;该券商还通过“AI视频+数字人”的形式输出交投等视频内容,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事实上,基于大模型技术语义理解和内容生成的核心能力,生成符合要求的营销文案、推广策略是当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主流做法,在机构人士看来,这些基于对大量用户数据分析结果而生成的策划案,可提高金融机构的营销效果和用户的转化率。

据了解,当前多家券商机构正在探索将AI数字人嵌入到开户流程、客户服务等具体业务办理中的相关模型。如部分机构正在探索将通过深度学习的模型和智能算法生成的虚拟人作为金融机构的客服人员,与客户进行实时互动和沟通。

“将生成式大模型与客户洞察相结合,可大幅提升对客销售和服务体验。”蚂蚁集团财富保险事业群架构师赖永兴认为,AIGC技术在个性化图表、文案、视频等素材生产上的巨大潜能,对提升对客服务的个性化体验还有巨大的价值待挖掘。

赖永兴认为,大模型强大的认知和生成能力,与金融领域的专业力和知识力结合,还有助于打破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普惠性之间的矛盾。生成式大模型出色的语言认知能力和感知推理能力,使AI具备了对海量知识的获取和利用的基础,在各种金融场景任务中不断刷新SOTA(前沿技术水平),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快速接近或达到人类专家水平。

此外,国泰君安信息技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激发创新活力,同时深度挖掘和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研发和应用,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赖永兴还指出,金融是专业性高、逻辑严谨、重风险、合规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的行业。在金融领域,深入理解各种金融产品和市场机制,精通复杂的金融工具和计算模型,掌握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是金融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在金融业务中,严格的合规要求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至关重要,同时需要全面考虑市场、信用、操作等各种风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普惠】

让授信更简单普惠信贷成金融科技着力点

“多年前,银行说起小微企业信贷,最头疼的问题是财务数据不全和没有抵押物,无法判断这些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只能凭借经验进行风控,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近年来,随着银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除了企业提供的经营数据之外,银行有了更多维度的数据参考,后台风控也已变为智能化的大数据模型。

实际上,金融科技落地于银行业的核心场景之一,是服务于普惠金融领域。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发展金融科技,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等方式进行精准画像,创新信用评价方式,可以提高个体工商户获取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同时,运用金融科技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反欺诈,加强贷款全流程管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风控能力,提升服务个体工商户的意愿。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除了传统的大数据技术之外,当前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探索AIGC等前沿科技在银行信贷等领域的相关应用。

“小微企业面临的企业经营环境波动较大,融资需求因额度、周期等因素千差万别,包括营销获客、风控决策、客户服务、客户经营在内的个人信贷全流程,高度依赖于客户理解和交互。”度小满首席风险官孙云丰指出,生成式AI基于理解、生成、逻辑、记忆四大基础能力,有助于基于客户历史信息,理解客户多层次需求,精准应答长尾话题,从而提供更加匹配的服务和更优质的体验。

多个消费金融公司均对AIGC落地于普惠信贷领域进行探索。不过,AIGC目前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可能造成的风险亦不容忽视。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金融机构专项核心领导孙蔚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AIGC应用过程中,银行要建负责任的AI体系。除了在公平性等方面有所体现外,还需要防范在信贷风险决策中让AIGC变成“黑箱”,导致监管方无法对其进行穿透管理。同时,在数据安全等方面也应建立起问责机制。

此外,一位金融科技平台内部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大模型的前期训练对于机构资金投入量要求巨大,因此如何将AIGC训练成可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和合规要求的样子,仍需时日。

“当前仅有头部的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自身已拥有的大量数据和计算能力,训练出基础模型提供给金融机构。”上述人士指出,在此基础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则需再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数据进一步精准微调,来改变重要参数的权重。这对于银行业而言,其成本和难度不会太高。

【支付】

从人工记账到不惧峰值支付与软件共建生态

“双十一还需要备战支付峰值吗?显然现在已经不太需要像以前那样紧张了。”近日,一位非银支付巨头的内部人士感慨称,支付机构因为“双十一”瞬时交易量激增而崩溃的场面几乎不会再有。

时光回溯到2003年底,淘宝刚刚成立“支付宝”。为了满足淘宝内部线上交易需求,中国首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成立。在其后的一段时间,线上交易更多依赖人工记账。而20年后,非银支付行业已经成为科技在金融行业落地生根最成熟的场景之一:无论是个人消费还是商户收款,支付可以随时完成。

“我国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支付作为商业的核心基础设施,整个行业面临全新挑战,数字化也对支付公司的支付能力、解决方案能力和运营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汇付天下助理总裁汤伟日前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支付对于商家而言,已从最初简单的收款通道,演变为全渠道收款,要符合各种场景、应对各种支付方式,从线上到线下、从公域到私域、从国内到国际。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跨境和数字化是支付机构能走通、能盈利的方向。其中,企业数字化当前在收单机构的盈利中仍然没有占据较为明显的比重,未来还需要持续发力。创新业务第一要素是要控制投入产出比,但也要关注整体市场的规模是否能够承载支付机构的体量。

此外,汤伟认为,全球正兴起“支付+软件”的变革。支付行业重要的趋势是与软件共建生态,在此背景下,支付需要被再次定义。海外的支付公司正在积极和传统的软件公司结合,为客户提供基于软硬件整体的解决方案能力。

“美国很多老牌支付公司和银行,以及新兴支付机构,都在积极与软件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有些甚至通过并购和投资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汤伟称,美国支付公司不仅仅关注应用端创新,更多的还在基础能力、标准和规则上创新,这值得中国的支付公司去借鉴和学习。

【监管】

“穿透式监管”守住创新安全底线

科技可以让金融变得唾手可得,但创新带来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回顾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金融与科技的碰撞亦是一部金融监管的发展史:金融科技经历了2015年之前的“野蛮发展”之后,逐渐回归金融本源,在“同一业务统一管理”的原则之下,守住风险底线。

今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延续了2017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强监管”政策基调,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事实上,2014年至2018年,互联网金融曾是金融风险的重灾区。部分机构利用监管的空白与真空期无序发展金融业务,最终导致了金融风险不断暴露。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金融业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对各类金融产品的本质属性缺乏准确的了解,对金融的法律红线缺乏敬畏之心。”曾任重庆市市长的黄奇帆在2020年出版的《结构性改革》中总结指出,互联网与金融一旦结合,就不能违背金融的基本特征,必须持牌经营,必须有监管单位的日常监管,必须有运营模式要求和风险处置办法,不能“无照驾驶”。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重点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无序发展,已出台相关办法并发放新的金融控股牌照,将原先游离于监管之外、实际上已形成金融控股公司的机构纳入到监管当中,消除了监管空白和真空地带。

对于金融监管的发展,董希淼表示,从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和特征看,金融业综合经营深入发展,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风险更趋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他建议,金融监管需要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尤其是监管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对数字金融领域的监管,提升监管有效性。同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能只依靠金融管理部门,更需要金融业“自我革命”,要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等,提升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内生机制和能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