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平: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

   2024-12-31 00

新增抵押补充贷款,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开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频频发力,针对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投放流动性,发挥了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

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上,结构性货币政策设计适当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经济特定领域。简单理解,就好比一块田中有一垄地缺水,通过搭建合适的“工具”直接引水入垄,其效果必然比大面积浇灌更好更快。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修渠引水”成效显著,在推动经济稳定向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共17项,余额7万亿元。其中,存续工具12项,已到期工具5项,主要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有效发挥了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在支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重点问题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据央行公开信息,抵押补充贷款新增额度将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这有利于进一步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带动资本跟进投资,缓解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这意味着今年货币政策将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灵活调整,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重点领域。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功能正好可以契合“精准”和“有效”的目标,有望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应做到聚焦重点、有进有退。作为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结构性货币政策应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将资金引导至确有必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相关部门应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对象和条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适时创设新工具,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充分发挥引导撬动作用。对于达成阶段性政策目标的工具要有序退出,工具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为重点领域腾出空间,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应强化政策协同,形成合力。有效的宏观调控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协调发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发挥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结构性货币政策则通过优化信贷投向,对重点领域行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打好配合,努力形成“几家抬”的政策合力,放大政策落地效果,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