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考验保险业应对能力

   2025-01-15 00

入夏以来,南涝北旱的极端天气既影响了农业生产,又给防灾救灾带来巨大考验。极端天气频发的背后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任何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既然风险不能避免,那么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分散风险、降低损失才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保险行业应对气候风险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研究机构统计,过去十几年间,台风、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600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0.5%,其中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超过了50%。

受灾地区增多、影响面积扩大会给保险行业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带来双重压力。一方面,保险公司的固定资产和重大投资项目往往在台风和洪涝灾害中面临减值或损失,需要修复和重建。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特别是财险公司在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既要迅速查勘定损,又要赔付财产损失,经营压力不容小觑。例如,前几年的台风“天鸽”“利奇马”单次事故均造成超过30亿元的保险损失额度。保险业内常说,财险公司的盈亏看“天”吃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气候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也会从直保公司传递到再保险公司。近3年来,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保障缺口均超过了1万亿美元。再保险公司不得不大幅提高再保险费率以应对多变的风险。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和极端天气增多,再保险公司一边通过迭代风险模型和聚合以往数据提升承保能力降低赔付风险,另一边通过发行巨灾债券的方式向全球资本市场转移风险。不过,正如硬币都有两面,气候风险的累积和不确定性同样会让再保险公司左右为难。一方面,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会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财富的增长逐年上升,水涨船高的趋势短期内很难逆转。另一方面,巨灾债券需要设定发行方与投资者都认可的触发条件,存在着价格波动不同步所带来的基差风险,多少有一点“对赌”的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业面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挑战,能做的不仅是调整资产负债端结构分散风险,迭代巨灾模型预估风险损失。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保险业还可以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掌握的数据信息,在防灾救灾中做好风险减量服务。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多维度数据和信息研判风险等级,评估风险损失预期,为后续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主动为被保险人提供防灾咨询和预警,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既减少了被保险人承担的风险总量,又降低了自身的赔付风险。此外,在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和其他救灾主体形成合力,积极投入救灾减损,处置次生灾害,防范损失扩大。

从长远来看,围绕气候变化的风险做文章,保险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都需要加大创新力度,聚合更多风险数据和模型,延长保险价值链条,才能有效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更好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好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