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喊贵险企叫亏 如何破解新能源车保险“两难”

   2025-01-18 00

“新能源汽车价格虽然降了,却被保险割了‘韭菜’。”最近,有多位新能源汽车车主反映,自己在购买车险时遭遇保费大幅上涨,甚至被拒保。不过,面对“新能源车险越做越亏”,保险公司也叫苦不迭。

新能源汽车投保之所以出现“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两难”现象,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搭载了电池和大量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维修和保养的成本与难度高。如果使用了车身一体化压铸工艺,车身修复难度更大,必然会提升理赔难度。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保有率不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仅占汽车总量的6.07%。新能源汽车相关维修、定损等环节的成本,无法拥有像传统燃油车那样的规模化效益,保险公司不得不提高保费标准来尽量维持收益。

应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发布两年多来,保险机构积极推出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在保障新能源汽车车主权益、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也要看到,虽然专属条款突出了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构造特征,涵盖了新能源汽车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的使用场景,但在市场实际承保过程中,还是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各类技术路线的新能源汽车承保需求。

问题在于,当前新能源汽车车险定价机制,沿用的仍是传统车险定价方式。要看到,与传统燃油车保险标的不同,新能源汽车重塑了产业生态,车主差异与驾驶行为风险可以通过大数据实时获取。而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风控模型及定价理赔都是基于传统业务形成的。如果保险机构对待这些风险的办法,仍然停留在原来简单的条款、价格、手续费、退款折扣上,就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投保的个性化需求,“就像拿着旧地图,根本找不到新大陆”。因此,破解当前新能源汽车投保“两难”,还得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寻求解题新思路。

首先,创新新能源汽车车险定价机制。新能源汽车天然拥有丰富的驾驶行为数据,而这些数据恰恰是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定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助力打通驾驶行为数据壁垒,为险企创新和完善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保费精准定价提供基础支撑。

在此基础上,放开车险自主定价系数。传统车险的价格是保险公司根据车型的定价、车主的年龄等信息计算得来,不能识别车主差异。而通过试点并推广UBI车险,根据车辆的使用时间、里程、驾驶者实时驾驶行为实现不同定价,有利于险企控制整体赔付率。显然,这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家庭自用车和网约车的车险之争。

其次,鼓励车企跨界参与保险业务。相较于传统险企,车企掌握着丰富的车辆数据和驾驶数据,不论是对车辆风险,还是对驾驶员风险的评估,可以做到更高的准确性。再加上车企本身已建有资源丰富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在现有的体系内增加一项销售保险和保险理赔的业务,并不会新增太多成本,同时自己做保险方便直达客户,跳过中介和维修厂等中间环节,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维修理赔服务。因此,车企入局车险赛道,能丰富车险行业的产品形态,让新能源车险从车主“买的嫌贵、卖的喊赔”的怪圈中走出来。

此外,还要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保成本。比如,车企通过针对性的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在车辆的可维修性和易保养性上,降低新能源车辆的维保成本,也有利于为合理控制保费腾出更多空间。

科学合理的保费机制既关系到存量车主的权益,也影响更多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可以期待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扩大,新的保费计算模式建立,以及维保成本降低,新能源汽车保险“两难”现象有望得到破解。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