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熊友军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融合了多学科前沿成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最典型、市场应用场景最广的领域,其对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有望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实现领先。
“2025年,创新中心会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探索、产业应用示范、生态建设这三个方向持续发力。”熊友军表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人形机器人对国家战略科技和国民经济有巨大推动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相比2023年提出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到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从发展到行动,你如何看待这一表述的变化?
熊友军: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过去只有一个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指引,到现在变得更加明晰了,变成“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人工智能未来有很多应用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养老等。在一些领域,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行动指南,这些都清晰地为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的战略意义?
具身智能的发展方向比较多,但人形机器人是最典型、市场应用场景最广的领域,它对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在很多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并跑,甚至超越国外,而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领域,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国家加强布局并加大投入,我们有望在该领域实现领先。对于国民经济来说,人形机器人发展起来后,能够极大地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对标国外最先进技术,推动“天工”机器人实现差异化应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如何评价“天工”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的地位?
熊友军:自从2024年4月“天工”机器人发布后,经过多轮的迭代,目前它的运动能力在行业中已经处于第一梯队,其“大脑”的智能化程度也比较强,在整个行业领域具备较强的领先优势。
我们创新中心主要对标美国最先进的技术,比如特斯拉。我们的目标就是紧跟国外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在技术上与它们竞争,确保在全球头部机器人企业进入国内时,我们有能力与它们对抗。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天工”“天轶”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进展如何?未来如何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
熊友军:我们的计划是在2025年,推动人形机器人在特殊和危险场景,以及部分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商业化方面,我们的人形机器人主打差异化方向。目前我们专注于对人类有伤害、人类不愿意做的工作,比如存在高压危险、有毒有害气体的化工领域、制药场景、生化实验室等场景。机器人在这些场景中是刚需,如果能实际应用,既能体现人形机器人的社会价值,也符合创新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距离人形机器人真正大规模普及还有多远?哪些因素将是推动其普及的关键动力?
熊友军:人形机器人的普及虽然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快。从目前的观察来看,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和发货,人形机器人会进入工厂及生活场景中进行试验,整个行业实现几千台的发货量应该不是问题。
创新中心将加快核心技术应用创新和落地应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5年,创新中心在业绩增长、产品创新、业务线有何战略发展目标?
熊友军:2025年,我们会在技术探索、产业应用示范、生态建设这三个方向持续发力。首先是要技术创新,2025年我们将加快“天工”和“开物”平台的迭代和开源,加快核心技术应用创新和落地应用。其次,在产品落地方面,2025年我们将迈出关键一步,与客户的真实需求对接,特别是针对像电网、特高压等高风险场景,根据这些行业的需求来定制产品。再次,我们会持续关注生态建设并且牵头建立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把产业梳理好,把标准建立好。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5年你个人有哪些新期待?
熊友军:2025年,我个人最大的期望是创新中心能够成长为一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同时也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希望到今年年底时,国外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会意识到,在中国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