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张鹏 智谱首席执行官
“智谱把2024年定位成AG I(通用人工智能)元年。”智谱首席执行官张鹏在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谈及人工智能发展时如是说。
2024年是AI大模型公司快速发展的一年,作为国内大模型初创企业,“AI六小虎”的进展成为行业焦点。其中,在12月获得新一轮30亿元融资的智谱AI在估值上率先超过200亿元,其在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视频模型、AI自动操作、推理模型上“全线开花”,从多个维度对标OpenAI并奋起直追,甚至在二级市场上出现了“智谱AI”概念股。
那么,“人工智能+”行动对AI发展有何助力?AI大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还有哪些应用空间?中美之间竞争如何追赶?为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独家专访了“AI头虎”智谱首席执行官张鹏进行解答。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2024年人们对AG I的想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从发展到行动,你如何看这一表述的变化?
张鹏:当前,人工智能政策环境趋于友好,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土壤。政策的持续催化,为AI大模型的发展前景增添了较强的确定性。展望2025年,相关领域的投入依然有望持续增加,带动国产大模型在技术创新上的继续深化和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与以往的“互联网+”和数字化相比,你觉得“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它将如何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张鹏:“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智谱认为人工智能具有革命性潜力,将创造全新的市场和空间,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人工智能的一大作用是帮助提升工作和生产效率,用AI技术来创造全新的生产范式,创造更大的价值与可能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谱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有哪些投入和计划?
张鹏:智谱自2019年以来,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智能算力软硬件平台等方面完善布局,是国内最早从事大模型、实现完全自研模型架构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训练出千亿模型的团队;公司拥有全方位对齐世界领先水平的系列模型:语言模型、文生图、图生文、代码、智能体等。
智谱的口号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我们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AGI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之前说过,智谱把2024年定位成AGI元年,出现的新技术趋势和大模型落地成果包括生成视频模型Sora到GPT-4o和o1(均为大模型名称),确实已经把人们对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想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人工智能多大程度上能够做到像人脑一样,甚至超越它,成为许多人所说的超级人工智能?从这个终极答案上看,我们大致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42%这个阶段。“42”这个百分比灵感来自《银河系漫游指南》,是小说里名叫“深思”(Deep Thought)的超级电脑,经过750万年的计算,给出的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
希望未来实现各种模态混合训练的“多模态模型”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智谱处于AI大模型行业的哪个位置?你认为智谱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智谱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张鹏:核心竞争力上,以GLM(智谱推出的一款大模型)为代表的系列大模型产品是基于智谱全自研预训练架构而来。从底层算法、预训练框架、团队搭建和国产化硬件的适配,智谱的全链路技术都由团队自主研发,自主可控,包括数据工程、系统的建设、训练的优化、加速,以及未来基于模型应用的开发。
最新的基座大模型GLM-4-Plus比肩国际先进水平,智谱打造了对标世界领先水平的全产品模型矩阵。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怎么看待AI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智谱有什么目标?
张鹏:有些能力今天的大模型已经解锁,比如文本、视觉、声音,比如一定的逻辑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有些模态的能力树还没有点亮,这些也是智谱未来会为之努力的方向。
我们希望在不远的未来实现各种模态混合训练的多模态模型,它不仅在认知能力上比肩人类,同时能在价值观层面和人类对齐,确保AI的安全可控。
希望我们在大模型工具能力方面的努力能够推动人机交互范式实现新转变,以AutoGLM 为代表,长远来看为构建GLM-OS,即以大模型为中心的通用计算系统打好基础。
我们认为,大模型的工具能力最终应该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规划任务、执行动作(如使用工具/软件),最终完成特定任务。我们正站在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大模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没有放缓,反而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人工智能技术生态和应用服务的整体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