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超200项改革瞄准营商关键痛点

   2025-03-28 30

既有支持创新创业的“力度”,又有提升企业办事效率的“速度”,更有满足市民和外籍游客急切需求的服务“温度”……

昨天(25日),《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对外发布。这是本市连续八年迭代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今年聚焦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关键痛点持续发力,提出了46个方面200余项改革任务。

培育千家专精特新企业

赶上三月招聘季,企业扎堆的亦庄率先推出“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阶梯式安居政策,吸引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居乐业。

今年的改革任务特别提出:各区将结合实际为青年人、新市民提供人才公寓、公租房、保租房等,多渠道解决来京在京人才的住房需求。

“青年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所在,我们要让青年人安心施展才华。”市发改委副主任林剑华解释,本市既要加强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灵活度和适配性,也要全方位做好住房、教育、医疗等服务保障,让海内外英才在京发展安心顺心。

营商环境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变量”。要解决的不只是住房、教育等需求。尤其在企业需要的金融支持上,今年本市将完善创业担保贷款、首贷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推动全市科技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发挥千亿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逆周期调节和撬动作用。

针对中小企业,今年本市已将首次贷款贴息比例提升至40%,降低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我们的目标是‘一十百千’,形成专精特新赋能发展体系。”市经信局副局长唐建国披露了今年的新计划:试点建设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中心,建设10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新培育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新增至少10个“一件事”场景

从新生儿出生、义务教育入学,到开办餐饮店、举办大型活动,涉及市民生活和企业发展的112个场景已全部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过去需要到不同部门反复交材料、跑手续才能办成的事变成只跑一次。这项改革平均压减时间60%、压减材料55.9%、压减跑动89.2%,颇受大家欢迎,平均每个月办理54.2万件。

“我们将从企业群众办事视角出发,设计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林剑华说,今年将新增科技成果转化、新能源货车昼运通行证办理等至少10个场景,优化新生儿出生服务、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购房、个人创业等一批高频场景。

集成、并联、数据跑腿的成功经验会在更多领域复制:工程建设项目将简化办、集成办、提前办,深化“多规合一”“多测合一”等改革,加速项目落地;按照数据应归尽归、事项应纳尽纳、材料应免尽免的原则,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将推行“免证办”,企业不再重复提交材料。

“今年,本市还将提升‘京策’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惠企政策全量汇聚,加快京津冀三地电子证照共享应用,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有温度的政务服务。”市政数局副局长孙舫说。

超半数检查采用非现场方式

执法人员不到企业,通过视频AI识别、物联感知等8种非现场监管方式就完成检查——今年,这种“无感监管”的模式将走进各行各业,全市将有超过50%的检查采用非现场方式,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涉企检查的源头也要管控。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大对检查计划任务的统一规范管理,查前扫码、检查亮码、监督用码,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同时,将风险低、信用好的经营主体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检查,“无事不扰”清单年内预计扩大到全市企业总数量的10%以上。

一项帮企业解难题的改革将率先在京落地。“很多老字号、新兴科技企业的商业标识具备一定的商誉积累,在企业名称登记领域却缺乏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邓慧敏说,以最近很火的DeepSeek为例,在未经权利人授权的情况下,大量经营主体在全国各地抢先登记以“深度求索”为字号的企业名称,这种行为既损害了标识所有人的名称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的混淆。

为此,本市率先探索建立全国首个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试点,也就是将驰名商标、老字号和一些新兴产品、项目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晓度的知名商业标识纳入预防性保护信息库。登记机关对以相关标识为字号的名称登记申请进行审慎审查,防止知名商业标识未经授权被其他企业登记为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试点采取分级保护措施,有些行业内禁用,有些跨行业、全领域禁用。

全年将举办4万场演艺活动

有温度的“北京服务”要给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市民营造更温暖舒心的环境。为此,诸多改革任务都在回应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比如,今年本市将在就医服务体验上,升级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数据共享、智能导诊、结果查询等功能,积极推动更多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电子病历共享,优化互联网医疗在线诊疗、预约转诊、实时结算、预约送药等服务体系;在交通出行便利上,优化“七站两场”周边交通环境秩序,公交与轨道交通50米内换乘比例要提高到90%;在旅游服务体验上,优化全市重点景区购票服务,加强文博场馆、演艺空间等场所周边餐饮购物及多语种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公园、轨道交通等场所丰富更多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

身为“演艺之都”,北京将有更多好戏。市文旅局副局长孙健介绍,今年北京将举办戏曲、话剧、音乐会等各类演艺活动4万场,研究出台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推进优化公共文旅场所提供餐饮配套服务等,出台《北京市重点旅游项目奖励和贷款贴息实施细则》。

外籍人士一机一卡就能畅游北京

如何打通外籍人士来华在支付、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堵点?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1.8万家重点商户实现外卡受理全覆盖,1.14万台ATM机支持外卡取现,超过116个国家发行的银行卡可刷卡过地铁闸机……今年,这类便利化措施将继续升级。

年初,北京在全国首创首发推出两款集支付、通信、交通以及翻译等拓展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创新产品——“畅游通”和“幂方卡”。“畅游通”是可随身便携的小型安卓设备,既可插入北京联通SIM 卡上网、接收短信和给其他设备提供随身WiFi;也可通过预植其中的App申请“畅游通电子卡”,实现充值、银联二维码主扫和被扫支付、退款、销卡全流程线上自助办理。此外,“畅游通”支持多种语言显示、翻译等附加服务功能,满足食、住、行、游、购等高频场景需求。

“幂方卡”是一张融合多种功能的小卡片。入境游客将其插入自用手机SIM卡槽后,就能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通信服务以及交通支付功能,甚至能购买部分公园、景区门票。

“入境游客可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联通营业厅、大兴国际机场‘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快捷办理,旅行社可以全程代办。”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周军明说,未来将逐步增加异地归还畅游通产品的城市,适时启动在全国各出入境口岸的使用和归还。

让外籍人士来京生活旅行更加便利的小切口展现的是服务国际化的大格局。林剑华说,为了让外资企业落地办事更加顺畅,今年本市还将不断优化“e窗通”平台在线身份核验等功能,不见面也能设立外资企业;专属团队将为外资企业提供项目对接、政策辅导、要素保障、帮办代办等一条龙服务,吸引更多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记者 曹政)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