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日),北京市教委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改委发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项目发现机制、关键要素支持、资金保障、项目落地转化、营造良好氛围等5个维度提出15条精准支持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措施,打造“赛—孵—投—转—融”五位一体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中的“赛”突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现机制,强调办好创新创业赛事。例如,第四届“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追求梦想、实现价值搭建舞台,从源头发现和遴选大学生优质创新创业项目。
场地支持、孵化服务、加速服务……“孵”注重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关键要素支持。例如,对有创业场地需求的优秀创业团队,结合比赛获奖情况,按照相关条件要求,经审核通过后,免场租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市级园。推动市级园与高校分园共建共享,打造首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共同体,形成资源共享、产品共创和合作共赢良好局面。
“投”强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在金融对接方面,将发挥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板作用,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对接创投基金、银行、担保等机构,有效解决融资难题等。在基金保障方面,发挥“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作用,为具有市场前景和创新潜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此外,还注重联盟接力,推动成立“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联盟,建立社会资本共同孵化、接力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工作机制和通道。
“转”注重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转化。将聚焦重点产业。对接教育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北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学生创业团队落地转化。鼓励师生共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创业项目与科研成果,特别是师生共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见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融”强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例如,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多层次创新创业指导培训。推动京津冀创新创业协同发展。扩大资源共享范围,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设立“津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共享办公区”,推动三地创新创业效能的进一步聚集和共享,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