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4月7日联合推出《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4月8日,北京市卫健委表示,北京将聚焦临床试验提质增效、促进创新药械入院应用和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医药发展三个方面,不断激发创新医药发展活力。在促进创新药械入院应用方面,今年北京医疗机构可通过“双通道”药店实现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应开尽开”。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大力开展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
北京市卫健委介绍,提升临床试验效率是加速创新药械上市的关键举措,北京大力开展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优化临床试验启动流程,在全国率先建立全流程临床试验效率监测体系,发布临床试验合同共识,推广伦理审查互认工作机制,多角度、多环节提升临床试验启动效率。
今年将深化推广头部医企“结对子”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将更多国际化、高水平临床试验资源引入北京市临床试验机构。北京将对牵头完成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项目负责人给予资金支持,在研究团队成员职称职级晋升时作为重要参考,鼓励临床试验机构培养引进具备牵头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力的高水平项目负责人,积极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北京作为全国医疗高地,临床资源丰富。为进一步整合提升生物样本资源,北京将启动高水平生物样本库建设工作。初步考虑试点建设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点专病全自动智能化生物样本库,并利用AI技术开展智能化随访,推动形成高水平、易用好用的生物样本和数据资源,助力医学科研和创新药械研发。
推动合作创新采购模式落地
在促进创新药械入院应用方面,北京将推动合作创新采购模式落地,加速创新器械入院进程。据了解,合作创新采购是指采购人邀请供应商合作研发,共担研发风险,并按研发合同约定的数量或者金额购买研发成功的创新产品的采购方式。这一模式将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了解创新器械的特点和优势,而企业则能够及时获取医疗机构的需求和反馈,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医企双赢,形成创新器械入院正反馈。
今年,北京市卫健委将国谈药品使用情况、高精尖手术机器人研发纳入“三医联动”公立医疗机构绩效监测指标体系,发挥绩效监测“指挥棒”作用,鼓励医疗机构应用创新产品,助力首都地区医药健康领域创新发展。
针对临床急需药械和罕见病用药品进口,北京将持续扩充罕见病用药品进口品类,推动医疗器械产品通过临床急需进口绿色通道落地实施,进一步提高患者使用创新药械可及性,持续扩大创新医药生产流通,更好地服务临床需要。
初步构建人工智能大模型评测框架
北京市卫健委表示,北京将建成不少于5个基于器官的高质量数据集,对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和医药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基于肺部CT影像的高质量数据集,针对肺部疾病开发更快捷、低成本的人工智能多病共筛和辅助诊断产品。后续还将针对其他器官开展面向辅助诊断、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模型应用产品研发。
鼓励企业在京设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依托北京已建成的系统性、工程化、集约化的共性支撑能力及供需对接机制,加强数据等要素需求对接,实现药物研发的新靶点发现、新机制探索、化合物筛选、入组病例随访等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赋能。
目前,北京已初步构建医疗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评测框架,遵循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原理,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及国家医学中心顶尖医学专家制定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测数据集和评测工具,开展模型应用的评测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