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全球统一行动

   2022-11-11 460

坚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不过气候变化、疫情、地缘政治等事件带来全球性挑战。联合国今年的一份报告称,可持续发展目标已受到危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企业践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具体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围绕相关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近日对话了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他表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全球统一行动,COP27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于11月召开,期待各方全面落实气候行动,把已提出的目标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具体的项目,而不是空喊口号。

谈到企业践行可持续绿色发展时,陈诗一表示,企业应为发展中不良环境行为“买单”,或通过改造升级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等方式减少排放,或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期待各方全面落实气候行动,而不是空喊口号

新京报贝壳财经:疫情、地缘冲突等多重危机叠加之下,联合国今年的一份报告称,可持续发展目标已受到危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COP27会议于11月召开,我们有哪些关切和期待?

陈诗一: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不容易实现,需要全球统一行动才会有效果。以应对气候变化来看,气候问题其实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无序碳排放造成的,理应拿出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发达国家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迄今尚未兑现,且不少发达国家现在都抱着“让别人多做一点”的态度。其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对气候变化起步最早的欧洲,受当前经济下行、能源困境等影响显得力不从心,不少欧洲国家今年宣布重启火电;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则还是资源消耗型,从生产部门到生活部门的环保意识都不是很强,近年还在气候变化事务中反复摇摆。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在近几十年间不断加深,从上世纪80年代制定节能战略,到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提出“相对减排”;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到2020年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一直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对于今年召开的COP27,期待各方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把已提出的目标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具体的项目,而不是空喊口号。

政府和企业要双向推动,绿色发展才能向前

新京报贝壳财经:经济增长压力也会掣肘能源转型的进程,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二者关系?

陈诗一:兼顾环境与发展是个老问题,要处理好当下和长远的关系、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目标需要从短期就做起。

我们已经从西方工业化的历程中看到,环境破坏型、能源消耗型,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走不通。不过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既要发展也要安全,“先立后破”是近两年我国明确的能源转型政策,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是基于我国资源禀赋制定的,现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但由于煤炭资源多且相对便宜,煤炭消费占比仍达到近60%。

煤炭在我国具有主体能源地位,继续使用的同时要提高清洁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从煤炭开采技术看,当前我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制油也是我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的有益探索,燃值比石油制油更高,且全透明,而且具

有经济性,可作为特种燃料用于火箭发动。

除了提升技术水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国家战略引导理念。市场经济可以灵活地调节引导经济走势,但市场“看不见的手”主要是通过价格引导企业资源流动追逐利润的,也有兼顾不到的地方,比如市场失灵,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政府必须要有战略规划和措施,自上而下地反映到市场,破解负外部性问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企业践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具体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陈诗一:政府要自上而下地破解负外部性问题,同时企业也要自下而上地践行绿色发展,双向推动才能向前。近年政策在不断干预,比如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建设碳市场提供配额交易等方式约束企业无序碳排放,将碳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还可以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企业应当为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不良环境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买单”。要么通过改造升级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等方式减少排放;要么把环境成本内部化,把环境绩效纳入到财务绩效中,再做基于成本收益的抉择。环境成本内部化虽然会使企业当期的财务成本增加,但是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抵消前期对环保的投资,从而达成环境成本内部化与财务绩效的共赢,比如通过投资绿色低碳项目增加正向环境资产。

加强企业ESG信息披露是大势所趋

新京报贝壳财经: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可以让社会更好地了解企业,近年发布ESG报告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你如何看待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趋势?企业对ESG发展的重视程度已经足够高吗,如何进一步提升相关管理水平?

陈诗一:企业的投资生产决定要考虑环境维度因素,投资一家企业,也要了解它是不是值得、是不是可持续,这就需要充分的信息披露,包括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碳排放信息、生态环境违法信息等。早前相关部门只要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随着全球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信息披露还应加强。

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要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实现相关专项报告披露的“全覆盖”。从这几年看,不少央企国企的环境、可持续指标优于民企,央企披露ESG专项报告将对市场有引领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ESG投资已成为金融市场落实碳中和战略的主要抓手,你如何评价ESG投资现状和成色,还面临哪些挑战,对此你有何建议?

陈诗一:ESG投资、绿色投融资、气候投融资等是同一个概念,说法不同,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绿色投融资,就是大家都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来进行资金配置,资金可以来自国家或市场。例如2020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启动运营,总规模超过800亿元,首期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政府基金可以视为“种子基金”,可以引导资本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发展。

目前ESG投资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基金、ESG指数等支持绿色项目的金融产品为主。我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已居全球前列,不过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在百万亿级,不同行业、不同技术需要不同的政策,投资的一个关键是要以市场化的价格投向关键节点领域,建立有效的碳价格形成机制很重要。市场中已有许多ESG指数产品,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也推出了“复旦碳价指数”,是根据我国碳市场特征编制的碳交易产品系列价格指数,包括国内首个国际化的可再生能源指数,希望能推动碳市场的活跃度以及与国际碳市场的接轨。同时还推出了碳资产核算、碳资信评价标准,指导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银行给企业授信时,贷款利率高或低,通过看碳资信评价就一目了然。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程维妙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