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雅斌 中国企业应积极推动构建可持续的绿色价值链

   2022-11-13 800

近年来,气候变化、疫情等对全球化体系及全球产业链产生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怎样平衡经济增长和能源减排的关系,我国又该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上寻找新的竞争力来源?

围绕这些问题,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对话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他表示,减碳过程如果不加辅导,会对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扶持措施,降低减排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现碳中和的一个前提是能源安全。在武雅斌看来,未来的能源安全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即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下降,绿色能源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智慧能源技术和系统的广泛应用。这两个方面将成为未来影响力投资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的热点。

在减碳过程中,政府应出台扶持措施赋能中小企业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解决经济增长和能源减排的关系?

武雅斌: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分两个阶段来看,前一个阶段(指碳达峰阶段)我们是有迹可循的,西方发达国家大概从2007年到2013年已陆续实现了碳达峰,碳达峰是一个数值拐点,它们有一些技术成果、政策经验及教训可以借鉴。

例如日本实现碳达峰后,碳排放量连年降低,从2013年到2020年减少约18%,代价是产业活动减少了约20%,一些日本企业被迫面临生存转型。

这就说明减排有成本,减碳过程如果不进行辅导,会对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扶持措施,设置政策过渡期,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赋能,降低减排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新京报贝壳财经:疫情影响下,产业经济的增长点在哪里?内在动力是什么?

武雅斌: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资本不会睡觉,创新不会停步”。疫情发生以来,虽然人员流动和交往减少,但有些产业异军突起,有几个例子。

一是免接触行业,很多机构已经转变了办公方式,很多会议转为线上召开,有的国际组织执行了“workflexibility(弹性工作)”制度,给大家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线上会议的软硬件市场规模迎井喷式增长,云上展览会、洽谈会等交易撮合量也在逐步提升。二是线上文旅业,通过AR、VR等技术让大家沉浸式地游览看展,虽然不能取代现实旅游消费,但这是很好的尝试,还能解决未来部分线下景点承载力有限的问题。三是大健康,包括飞盘、自行车等过去可能没有受到太多重视的体育项目或产业,现在越来越流行。另外还有预制菜、医药、PPE和抗疫物资等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的市场已在慢慢转型,而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迫切地需要这种生产能力和产品,最近我们就在向非洲市场推广中国的PPE(个人防护设备)物资和产品,这些都是企业可以去探究发展的方向。

全球价值链讲求合作共赢,要优势互补、协同共生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全球价值链位置看,中国部分产业跻身全球中高端,也有部分产业环节处在中低端,可从哪些领域挖掘合作潜力形成互补?有哪些合作新机?

武雅斌:全球贸易中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80%以上的贸易是价值链贸易,即一个产品的诞生需要多个国家或者地区提供不同的生产要素,也就是需要国际合作才能实现。

从2016年开始,中国多部门就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全价值链发展”的范例。2017年9月,“复兴号”列车在京沪高铁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复兴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占领高铁生产技术全球制高点、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标志。

虽然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中,中国还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对终端产品价格的掌控力较低、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等问题,不过中国正在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腾笼换鸟”的意义。

一方面,把一些已经不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尽快淘汰或转移,为产业升级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研发创新、市场开拓和在国际市场上的收购并购,从价值链的更高端切入,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

在近两年新冠疫情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背景下,中国更加注重补链、延链和强链,特别是对少数关键技术装备,更是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双管齐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并重,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全球价值链中讲求的是合作共赢,不能“赢者通吃”,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把更多利益攸关方通过价值链深度联结在一起,不断挖潜,优势互补,协同共生,不断把蛋糕做大,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同时,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带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时代的主动权,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绿色价值链。

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关注包容性发展问题,不让任何人落下

新京报贝壳财经:极端天气及能源转型会提升绿色投资相关的物理风险,这是否会影响社会资本的选择?怎样降低风险、提升相关投资的吸引力及机构主体的活跃度?

武雅斌:能源动力从来都是历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应用场景。新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应用是大势所趋。

未来的能源安全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即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下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是绿色能源将成未来能源构成中的主体。二是智慧能源技术和系统的广泛应用。一直以来,能源电力产业是全球减碳的重头戏,必须通过数字化改造,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升效率,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韧性。以上两方面将成为未来影响力投资和ESG投资的热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用数字化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整体数字化技术的水平如何?还有哪些挑战,您对此有何建议?

武雅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中国不断实现产业跃迁,在不少核心领域走入世界前列,与发达国家呈齐头并进之势,这是非常可喜的。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中国在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上仍需继续努力。

同时,数字化的实现,以数字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数字化发展不均衡。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关注包容性发展问题,不能形成新的“数字鸿沟”,“不让任何人落下”。

零碳化恰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倒逼机制,它是转型的压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生协同发展的。比如一个企业在长沙改造了所有的数字交通路口,信号装置等,由于它减少了拥堵,减少了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客观上达到了减碳效果。

短期来说,碳减排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也是这些国家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

从长期来说,这是对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锤炼,没有减碳零碳指标是没法进入国际市场的,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技术援助,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该互动的。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程维妙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