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叫得响 面向世界打造中国质量闪亮名片

   2022-12-09 390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我国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措施,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质量强国”的要求。日前,市场监管总局等18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从推动民生消费质量升级、增强产业基础质量竞争力、引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优质发展、促进服务品质大幅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近年来,我国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质量瓶颈,高品质产品、工程和服务供给不足,法治体系相对薄弱等问题。未来,应如何补齐短板、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1.“中国质量”有保证 “中国制造”叫得响

激情澎湃的世界杯赛场,“中国制造”的身影备受关注。卢塞尔体育场、新能源客车、LED大屏幕等硬件设施都有中国企业参与其中。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平台的体育用品、投影仪、懒人沙发等商品销量显著增长;来自“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商品再次占领世界杯官方专卖店。据义乌体育用品协会估算,义乌制造几乎占整个世界杯周边商品市场份额的70%。

近两年,不少中国制造产品成为全球爆款。今年以来,国产电热毯、电暖气,以及电竞键盘、筋膜枪、咖啡机等中国商品备受国际市场欢迎。在跨境电商全球速卖通上,国产VR眼镜成为今年海外大促期间最火的商品,11月以来销量同比增长了5倍。国产汽车更是加速驶向全球市场,1—10月,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达261.5万辆,位居全球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

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背后,是全球消费者对中国质量的认可与信赖,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曾经,“中国制造”给人们留下的是质次价低的印象。如今,从精密模具到高端装备,从大国重器到生活用品,“中国制造”凭借实力打破旧印象,以过硬的品质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

“中国制造品牌全球影响力正在提升,尤其是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得到世界市场认可,如通信设备领域的华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消费品和工业品领域的大疆无人机等。”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管理系教授潘尔顺说,“我国制造质量的关键指标持续改善,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强质量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制造业企业和品牌。高铁、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等部分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从数据看,截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6年达到93%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21年,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91。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总体质量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质量、重视质量、追求质量,积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工具,营造了良好的质量氛围。”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温德成指出,“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目前在高铁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1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8.6%。在全球114家“灯塔工厂”中,有42家来自中国,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灯塔工厂”的国家。高技术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快速崛起,成为“中国质量”的有力明证。

2.监管环境优化 高品质助推消费升级

“最近刚买了超大屏的激光电视,还有扫地机器人、咖啡机等几个小家电。现在,国货从服务到品质都越来越好了,功能多、质量高,还非常智能。”来自广州的市民张宇说道。今年“双十一”期间,从食品、服饰到家居电器、电子产品,张宇所购买的都是国货品牌。

品质升级、国潮、智造已成为居民消费的“关键词”。以家电领域为例,在“双十一”期间,苏宁易购门店5万元以上高端家电销售环比增长139%,智能家居环比增长153%。其中,国货品牌成为家电消费升级主力军,销售占比超六成。

品质,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家电领域,高质量消费正日益向衣食住用行等生活领域拓展。在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满足人们对食品绿色、安全、健康的需求。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为99.87%,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为99.88%,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抽检合格率为100%。在服饰、美妆等领域,一批国货品牌以其优秀的品质出圈崛起,赢得了更多消费者青睐。

消费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离不开质量监管环境的优化。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对商品、服务质量不达标的予以严查,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对品质突出的市场主体予以奖励。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网剑行动”、“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等整治行动的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等制度的安排,为消费市场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质量提升行动在全国持续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国落地;每年一度的全国“质量月”活动,中国质量奖的设立和评选,树立起了一批质量标杆企业,不断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

对外经贸大学产品质量与安全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指出,从国内市场看,婴儿配方乳粉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7%以上,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服装、家电、家具的个性化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模式逐渐推广,可以说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了更好满足。

与此同时,新业态、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提升质量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能有效对接质量供给与需求,信息技术使得产品追溯体系更完善,倒逼生产经营者重视产品质量。

在日前发布的《方案》中,推动民生消费质量升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涵盖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食品供给、增强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用品适用性、促进日用消费品升级迭代和文体用品创新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强调加快农业、消费品、服务业等领域的质量品牌建设。这为未来进一步推进质量升级明确了方向。

3.破除短板痛点 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

尽管近年来我国质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不可忽视。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仍然滞后于发展需要,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存在质量瓶颈,高品质产品、工程和服务供给不足,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等问题依然突出。

“国家质量治理体系仍亟待完善。目前我国质量治理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管制,质量治理的法治基础还相对薄弱,政府治理机构的职责与人员配备有待优化,社会相关各方的参与不足。”温德成指出。

“质量效益的问题将导致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受阻,影响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打造中国制造质量新优势,尽快消除质量效益顽疾,是中国质量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潘尔顺表示,为此,要精准制定有利于质量效益提升的相关政策,加强政策的实施与监督评估;加强质量与技术创新的联动,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强化技术变革力度,提高研发制造水平,提升计量、标准和检验检测能力。

潘尔顺进一步指出,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优质、优价、优利的机制,切实为企业减负,为制造业实现质量的迭代提升创造良好的氛围;也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进一步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利用信息等新技术赋能产品设计、工艺改进、运维管理等。

建设质量强国,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强质量立法与执法,强化质量监管,也需要弘扬质量文化,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推进全民共治。从市场主体角度看,要提升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发扬工匠精神,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创品牌、打市场。从消费者角度看,应提升质量安全意识,积极理性维权,共同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方案》的出台,旨在聚焦突出问题、消除短板,着力打通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堵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质量难点,化解一批民生消费领域质量痛点。在质量变革创新方面,《方案》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对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劳动者质量素养等多项措施。

在李俊看来,目前我国促进质量发展的法律制度有待完善,政府推动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尚需优化固化,全社会质量意识尚不浓厚。“法治是推动质量提升、建设质量强国的根本路径,要尽快修订完善相关质量法律,系统完善质量促进、质量监管、质量责任的制度规则;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供质量公共服务;还要强化全民质量教育,让质量教育走进学校、教材,不断强化全民质量意识,为质量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