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不断成熟 低成本推动商业航天发展

   2023-05-27 500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5月22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业内人士介绍,对各项技术要求更高的载人航天逐渐常态化,意味着高精尖研发水平不断成熟,可回收技术等有望低成本化,非载人航天领域(卫星制造、火箭制造等)将紧跟迎来高增长,火箭发射和卫星制造上下游产业链也将获益。

记者近日采访的多位企业与科研院所专业人士其均表示,正不断发力制造航空航天器关键部件,为航空产业链提供“航天品质”的产品。

长光卫星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钟兴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光卫星成立8年来,通过20次成功发射累计将72颗“吉林一号”卫星送入指定轨道,并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约25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2次、全国一年覆盖6次的能力,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先佳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院所近期正在开展分钟级热试车考核,突破工程化样机研制的热防护等关键技术难题。

“‘热防护技术’可以满足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耐高温、抗烧蚀、可重复使用、高效隔热等要求。”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琦向记者表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一级、二级要实现火箭的完全垂直回收,需要设计专门的热防护系统,这为国内相关材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随着创新技术不断走向成熟,航空航天领域呈现低成本化趋势。

“成本是制约商业航天发展的最大难题。而降低成本的最好策略,就是使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建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航天器可以重复多次使用,打破“执行一次任务后就毫无用处”的惯例,既能够执行太空任务,实现较长时间在轨运行,也可以完成任务后往返于地球与太空,极大程度上降低发射成本。

5月初,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帮助降低成本。

中国卫通董秘吕静伟也告诉记者:“公司近年来采购到的某些同款式卫星呈现低价趋势,同时性能越来越好。”

先佳也向记者表示:“研究院孵化的航空发动机企业,正在研究一种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的新概念发动机,即连续旋转爆震发动机。这是一种基于爆轰燃烧方式的新概念发动机,具有一次起爆、燃烧速度快、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

先佳表示,该发动机在商业应用上,具有极高的价格竞争优势,相较同等推力产品可降低一半以上成本,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大规模太空资源开发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航天市场化、商业化进程。

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和空间资源利用的加速发展,航天服务深度下沉大众用户,太空旅游、太空制药、卫星影像订制、卫星宽带上网、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或将达1万亿美元。

数据显示,在2020年至2022年,有10家商业航天相关企业通过IPO上市。而在今年5月23日,证监会同意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注册申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