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钥匙”再万能,也不能游离法律外

   2018-03-31 互联网商易网930
核心提示:即便用户愿意提供wifi密码,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愿意把个人信息拱手相让、软件平台可以任意取用。日前,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
 即便用户愿意提供wifi密码,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愿意把个人信息拱手相让、软件平台可以任意取用。

日前,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了两款分别叫作“wifi万能钥匙”和“wifi钥匙”的免费软件。记者使用上述手机APP,在北京和上海展开了一系列测试,无论是普通居民小区、商业机构,还是政府机关、金融机构,都能顺利拿到设置密码,并实现连接,甚至能查阅到后台数据信息,等等。

不得不说,这种所谓的“wifi钥匙”确实够“万能”的,但这“万能”背后,却也包括着隐忧,甚至可能突破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们知道,《网络安全法》有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如果是通过“黑科技”窃取,这就构成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侵入,如果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信息等造成侵犯,有关方面就应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甚至是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当然,wifi密码的获取,还有一种“共享”的可能。实际上,这类“wifi钥匙”app,打上的也正是所谓的“共享经济”旗号:用户免费使用的前提,就是把自己的wifi密码分享出去。

从商业逻辑看,既然大家都出让了wifi流量,那么通过软件平台享受他人的流量,似乎也没什么错。不过问题是,这个“流量共享”的过程,并不是用户之间的点对点“分享”,还有软件平台居间扮演“中转站”。

事实上,报道中涉及的两款软件,也都不甘单纯“倒手”,有关公司“号称全球用户总量突破9亿”,控制数以亿计的wifi密码,以此轻松获得广告投放的滚滚财源。这就造成了一个隐忧,即随着wifi密码“共享”,隐私和秘密被侵犯的风险也必然增大。在央视的报道中,就演示了wifi机主手机号码如何被轻易获取的一幕。

公民对个人信息具有自主权,相关服务商除非向用户明示并获得同意,否则不能随意使用和获取。诚然,打开“WiFi钥匙”之类应用,我们也能看到所谓的《用户协议》,貌似用户心甘情愿提供wifi密码。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用户点击立即体验时,实际等同默认了这个用户协议——这是现在许多app都会采取的“瞒天过海式”取巧做法,实际是在剥夺法律赋予用户的权利。

退一步说,即便是用户愿意提供wifi密码,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愿意把个人信息拱手相让、软件平台可以任意取用。这点还需明确,否则就是“窃”。《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将wifi密码用于广告商业活动,显然已在约定之外。

没有零代价的违法行为。违反了相关法规,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技术创新,应当鼓励,不过也要明确的是,商机的把握、技术的运作,并不是“免罪金牌”。对于企业而言,都需谨记,任何营利都要建立在法律基石之上;对于个人,也需审慎而为,莫为一点“小便宜”,付出个人信息泄露的昂贵代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